這篇文章蠻有趣的,傳統亞洲家庭的工作觀念就是找一個大公司,好好待著,等到退休,但在2025年AI相關技術蓬勃發展下,有幾點趨勢值得注意
大公司不等於安全感
文章用 Microsoft 一次裁 7000、一次 9000 人的例子,狠狠打臉「大公司鐵飯碗」的幻想。點出現代職場「上車容易、待下來難」,一封信就可能讓你生活整個崩盤。
技能 ≠ 穩定
文中諷刺「我會 fullstack、cloud、cyber security brooo!」這類履歷已經太常見,學會熱門技術不代表你能倖免於難。真正關鍵的,是「槓桿力」和「分散風險」。
建立個人槓桿與品牌,才能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
該文作者建議大家不要只當一個忠心的上班族,也不用非得當獨角獸創辦人,而是在兩者之間,找到能創造多元收入、累積個人影響力的路線。
Cluely 與 Roy Lee 的例子:
在文末,作者提到 Cluely 和 Roy Lee 作為典範,展示了什麼是現代職場的「長期遊戲」。
1. 內容槓桿與個人品牌經營(Roy Lee)
- 他在 Twitter/X 上長期耕耘個人品牌,持續發佈自己對科技趨勢、AI 應用、創業觀點的見解。
- 不只是分享知識,他也透過個人品牌獲得諮詢、演講、投資等機會,讓「他」這個人本身成為槓桿。
- Roy Lee 並不侷限於單一職業身分,轉而變成一個「分散型職涯創業者」。
2. 趨勢捕捉與 AI 創業(Cluely)
- Cluely 擅長在 AI 熱潮中找到切入點,例如打造簡單卻實用的 AI 工具,在 Twitter 上展示 demo、快速接觸使用者。
- 他做的不是賭大、燒錢的創業,而是小規模驗證 → 小規模變現 → 累積迭代。
- 重點是他理解「產品 × 分發(distribution)」的重要性,不靠公司分紅,而靠自己的敏捷推出與社群曝光。
這篇文章像是一個耳光,提醒那些還在追逐大公司招牌、努力學習熱門框架的人——真正該學的,是如何在不可預測的未來中,保有彈性與主控權。
不管你是不是創業咖,理解槓桿、建立分散收入、提升個人影響力,才是2025年職場的生存之道。就像 Roy Lee 和 Cluely,他們用真實案例告訴我們:走出公司,也可以活得漂亮。
留言